孙逸仙博士就是从这里开始宣传革命思想、演讲、筹款的。”皮特?莫里介绍说。
皮特·莫里是旧金山“中国城步行游”游览项目的义务导游,游客来自世界各地,他们跟随皮特穿行于这个由24个街区组成、面积约3.5平方公里、中国本土之外最古老、最大的中国城。当年,孙中山15年间4次抵达,在大街小巷间走过无数次。
中新社记者近日来此采访,沿着狭长陡峭的木质楼梯,登上位于新吕宋巷一栋三层楼高的小楼。在第三层的致公总堂会议厅,左右两面墙上挂满了致公堂自1848年成立以来的历史照片和珍贵文件,右边一个小房间便是孙中山当年的书房,存有他用过的书桌、保险柜、账簿、文本以及记录致公堂历史的文物。
孙中山先后于1896年、1904年、1909年和1911年四次来到旧金山,前三次通过致公总堂在北美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,发展海外革命组织,招募志士,争取国际支持,并建立海外宣传机构,印刷革命书籍和宣传品。第四次在旧金山筹集革命经费,整合华侨组织。
五洲洪门致公总堂盟长赵炳贤说:“华侨大多从事餐馆、洗衣房、修铁路和淘金等工作,赚钱很少,但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,前后一共捐了40多万美元。”
在五洲洪门致公总堂第一副会长黄明强看来,“华侨是爱国的,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。以前致公堂变卖了很多物业支持孙中山,只剩下现在这一栋。”
短短的新吕宋巷一侧连接华盛顿街,再往东走半条街,就是中国城最热闹的商业街都板街,人来人往的十字街头,便是当年孙中山多次演讲的地方。
巷口另一侧连接企李街,那里曾经有昔日孙中山宣传革命的《少年中国晨报》的印务公司。
在美国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方李邦琴的办公室内,存放着最早的《少年中国晨报》。
小心翻着泛黄的晨报合订本,方李邦琴告诉记者,从1910年8月19日创刊到1991年4月1日停刊,晨报是孙中山在海外所办报刊中影响最大、持续年份最长的一份。
“它就是一部海外辛亥革命史,一部华侨革命史。”方李邦琴说。在辛亥革命前后最艰难的时刻,晨报发挥了宣传革命、支持革命、号召筹款、批驳保皇党的巨大作用。
美国东海岸的纽约,是孙中山在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地点,与旧金山同期,他曾四次到访纽约演讲、筹款、成立纽约兴中会、同盟会纽约分会等,同时还发表了英文版的《中国问题之真解决》,向国际社会阐明革命党的政治纲领。
“孙中山当年主要在勿街、摆也街活动。”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总顾问刘满介绍说,孙中山第一次来纽约住的勿街1号赖神书馆现在已变成了水果店和牙医诊所,但勿街7-9号这座见证纽约兴中会成立的大楼依然存在。“当年的‘旅顺楼’就在这栋楼的二楼和三楼。”
转载请注明来源:“ http://www.scppcy.com/anquansuoju/2021/0221/7610.html ”。